随着现代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无钱借钱消费已经成为常态,先进消费也变得司空见惯。例如,用银行贷款买房,用支付宝消费,用信用卡消费等等。这些是目前最常见的借贷现象。
无论你是从银行还是金融机构借钱,你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偿还。毕竟,你应该偿还你的债务。
然而,随着生活中各种借贷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许多机构推出的“借贷”服务确实欺骗了许多人,这些机构的不合理“债务”不应偿还。
其中,最典型的三种不合理的“债务”是高利贷、例行贷款和斩首利息。当用户急需资金时,一些金融机构会推出这些服务。它们要么是过高的利率,要么是不合理的贷款规则,这严重损害了借款人的权益。
特别是,许多借款人从一些机构借了很多钱,以便借钱给他们的家人治疗疾病。后来,利息的滚雪球越来越大,最后他们将被要求以“另一种方式”偿还债务。
对此,2020年5月9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号文件,明确规定个人信贷额度不得超过20万。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主要是为了预防和控制网上贷款,防止出现“以贷养贷”,从而保护借款人的权益。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利贷、例行贷款、砍头利息三种“债务”中的不合理欠款是无法偿还的,如果偿还了,就等于白给钱。
首先是高利贷。许多人听说过这种贷款,因为经常有新闻报道说有些人欠了高利贷,结果一般不是很好。
这是一种私人借贷。一些机构会找到急需资金的人借钱,或者引导学生借钱。利率上升后,这些机构将迫使借款人偿还贷款,如果他们不能偿还,他们将有另一个目的。
但是,我国对民间借贷的利息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贷款利率超过36%,超出部分无法偿还,所以对于利率过高的高利贷,利息无法偿还,这是有保证的。
其次,常规贷款是一种违法行为,即贷款人诱使或强迫受害人签订“出借”或变相“出借”、“担保”、“抵押”等相关协议,违背借款人意愿。在这种情况下,签订的贷款合同不成立,此时借款人可能无法偿还贷款。
最后,还有斩首的兴趣。所谓减息,是指借款人在网上贷款过程中没有得到全部所需贷款,而是被机构部分收回,比如借款5000元,只给4000元。那么,在实际还款中,被砍掉的1000元就不用还了。毕竟,借款人没有得到它,这也是法律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