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为4707字,需要阅读大约12分钟。
食品和饮料公司的价格上涨最近占据了公众舆论的第三位。海底捞和西贝在道歉前提价的做法直接引发了各行各业食品饮料公司对提价的讨论。处于“价格上涨风暴”舆论中心的海底捞在发表公开道歉声明后选择保持沉默。另一方面,西贝对一些商店的涨价表示歉意,并澄清她无意通过各种渠道炒作。然而,“涨价风暴”没有消退的迹象,并在餐饮业恢复工作后开始对其产生影响。在接受《今日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消费者、供应商、餐饮企业领导、业内专家等各方都有不同意见。
01
事件:先涨价后道歉引行业地震
第一波“涨价”是由海底捞引起的。4月5日,海底捞价格上涨的消息首次被披露。海底捞的相关官员回应称,目前门店菜品的价格调整幅度控制在6%,不同城市的价格有所不同。商店将根据地理位置、当地消费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的菜肴进行综合定价。后来,西贝、西卡等品牌涨价的消息接连出现,被一些网民解读为餐饮企业的“报复性涨价”。这个话题的热度迅速上升。
直到4月10日,海底捞才公开发表道歉声明,称提价是“错误的决定”,并承诺将所有产品价格恢复到疫情爆发前的价格。4月11日之后,西贝公司的官员立即发布了一份“道歉信”,承认一些地区的一些商店之前提高了价格,为价格上涨向消费者道歉,并承诺将产品恢复到流行前的价格。
正是这两封致歉信引发了关于餐饮涨价的讨论。为了提价的目的,企业要用这个来炒作营销问题,是否提价.各种各样的观点层出不穷。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海底捞和西贝涨价的观点可分为以下几类:有观点认为,在餐饮企业开始恢复在餐馆就餐的阶段,餐饮企业不应“借机”涨价;另一种观点认为,餐饮企业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经营受到严重打击。在这个阶段,他们仍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经营,导致企业成本较高。涨价是企业的无奈之举。也有观点认为,海蒂劳和西贝先提价,然后道歉,一个接一个地降价,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优惠活动,这是一个炒作的好机会,相信两人已经获得关注和客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食品和饮料公司此时提价是合理的,他们担心提价不是一种临时措施,而是一种提高客户单价的机会。
针对“涨价风暴”后的各种讨论和意见,《今日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海底捞和西贝。海底捞在发表道歉声明后选择保持沉默,不公开回应。就西贝而言,它表示想向消费者道歉,但仍忙于自救,并否认对涨价的猜测。值得注意的是,西贝中村副总裁褚学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中长期来看,除非各种成本大幅降低,否则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大型餐饮的优势不如快餐,成本控制也不能最小化。
在褚学友看来,餐饮价格的上涨应该从大趋势来看。原材料、劳动力和租金都呈上升趋势。如果这些成本不下降,价格下降将是有限的。换句话说,食品和饮料公司提价的最根本原因是成本上涨。
02
消费者:疫情后对价格愈发敏感
消费者是餐饮企业涨价这一热门话题的最大推手。“人均220,一半的血从16元涨到23元,8小块;半个薯片13元
那么消费者如何看待餐饮企业的涨价呢?为此,《今日北京商报》记者还向消费者发出了调查问卷。
根据反馈数据,64.06%的受访者认为餐饮菜品价格上涨是由于流行病控制成本造成的损失,60.94%的受访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完全正常的行为,价格上涨是餐饮和消费者双向选择的结果。
此外,65.52%(1-6)的受访者没有注意到中国餐馆菜品在过去两年的价格上涨。只有17.19%(9-10分)的受访者对过去两年中国餐馆菜品的价格上涨有清晰的感受。此外,59.4%(1-6分)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无法接受餐馆菜品涨价。只有20.32%(9-10分)的受访者表示,餐馆菜品价格上涨完全可以接受。
这组数据可以对比发现,受访者以前对餐馆价格上涨不敏感,但现在近60%的消费者无法接受餐馆菜品价格上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8.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了解受疫情影响的食品企业的情况,但他们自身的消费能力受到了影响。这也意味着,由于流行病,消费者对食品和饮料的价格更加敏感。
在接受《今日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消费者邓表示,海底捞之前的消费者单价并不低,但消费时的价格感觉并不明显。但是,由于海底捞的价格上涨是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餐馆恢复营业的时候,他的消费能力也受到疫情的影响,所以他特别关注价格上涨。
此外,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记者注意到消费者对餐饮企业的涨价也有不同的看法,并持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消费者认为"以流行病为借口,餐馆涨价无异于杀鸡取卵";也有消费者认为,现阶段餐饮企业的租金、食品材料和物流成本都在上涨,所以他们可以理解企业的提价行为。也有消费者更关心餐饮企业的加价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他们说在疫情期间,餐饮企业得到了各种政策的支持,所以他们不能接受餐饮企业的长期加价。
03
餐企:风波下不敢实施涨价计划
目前,被推到舆论前沿的海蒂劳和西贝暂时不会对价格上涨给出更多的解释和回应。但是,正如褚学友所说,餐饮企业涨价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成本的增加。餐饮企业复工后成本有没有增加?增长在哪里?记者还联系了许多餐饮企业。
在采访中,不同的餐饮企业对成本增加的程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一些餐饮企业的领导今天在北京商报告诉记者,与疫情发生前相比,目前餐饮的运营成本明显增加。北京龙传煮三峡鱼连锁店总经理表示,目前,七家龙传店已经开始营业。在这个阶段,防疫仍然是餐馆经营的重点,商店也在防疫上花了很多精力。
在日常运营中,餐饮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客流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商店需要安排隔离的餐位,控制大厅内的食物流动,提供公共筷子和勺子,提供必要的消毒服务,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消毒工作,这些都是导致餐饮企业目前面临的成本增加的因素。
此外,一家专门经营粥类产品的连锁餐饮品牌的负责人今天在《北京商报》上对记者表示,餐馆食品的恢复远未减轻疫情给餐饮企业造成的损失。因为销售量难以增加,但各种成本仍然存在,这是餐饮企业难以
“首先,作为连锁餐厅,许多商店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多少租金减免优惠,在整个疫情期间,许多店主甚至没有降低租金。第二,目前的社会保障救济政策对低收入餐饮企业来说是九牛一毛,这也是几乎所有具有一定规模的连锁餐饮企业所面临的压力。”在谈到“涨价风暴”时,该品牌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表示,在“涨价风暴”之前,该品牌也制定了相应的涨价计划,但由于目前的“涨价风暴”对舆论造成了一定压力,企业暂时“不敢”提价。
北京商报今天就上述负责人提到的政策执行情况采访了北京市商务局,但在截止日期前没有得到回复。
嘉禾一品的创始人刘晶晶在接受《今日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嘉禾一品已经感受到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但目前还没有提高嘉禾一品价格的计划。不过,王顺格表示,餐厅恢复营业后,原材料成本并没有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很多餐饮企业反映,目前企业的部分成本压力来自外卖平台的佣金,希望该平台能够适当降低佣金,缓解餐饮企业目前的经营困难。
04
上游:需求减少致菜价低走低单
至于一些餐饮企业反映的原材料成本上涨,《今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新址了解到目前的食品价格走势。据新开发的寿光蔬菜大王秦永军今天在北京商报告诉记者,今年蔬菜的整体价格略高于往年,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不同的蔬菜品种会有不同的价格波动。
根据蔬菜价格趋势的最新披露(3.28-4.03),北京商报记者今天获悉,新开发市场的蔬菜加权平均价格继续向下波动。4月3日,新发地市场蔬菜加权平均价格为2.38元/公斤,较上周末(3月27日)的2.47元/公斤下降3.64%;与去年同期的2.91元/公斤相比,下降了18.21%。
据了解,本周蔬菜价格的下跌仍是季节性的。推动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是叶类蔬菜价格持续下跌,茄子和水果蔬菜价格也在下跌。大量新蔬菜上市后,冬季储存的蔬菜价格受到抑制,也出现了相对明显的下降。
目前,一些蔬菜的价格仍在波动,豆类蔬菜和辣椒的价格时涨时跌。南方生产区的一些蔬菜正逐渐退出市场。北部产地的蔬菜还没有完全占领北部市场。在移交过程中,价格一直在波动。已经上交的蔬菜价格下降了相当大的幅度。预计后期蔬菜价格将继续下跌。在冷棚生产的蔬菜完全取代暖棚生产的蔬菜后,露天生产的蔬菜完全取代塑料棚生产的蔬菜后,价格仍有继续下跌的空间。
此外,猪肉价格进入下行通道的主要原因是生猪生产能力的恢复和市场上生猪数量的稳步增加,这使得价格失去了上涨的势头。与此同时,最近肉类价格下跌也是由于需求不足,以及有积压的猪在环。
北京商报记者今天从新址了解到,蔬菜价格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另一个原因是消费没有恢复正常。受防疫控制的影响,北京大部分餐饮企业尚未开业。即使他们这样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主要还是从外部销售。餐饮企业从批发市场采购的数量明显不足。这也使得蔬菜价格在近期内处于过去五年同期中的较低位置,或者处于相对合理的价格区间。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的进一步改善,预计餐饮企业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刘安(音译)表示,餐饮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完全具有竞争力,价格弹性很高,一般不会形成垄断。餐饮企业没有理由根据自身的利润需求调整价格。消费者除了选择千千,别无选择。
“如果消费者不能接受提价,市场将很快迫使企业将价格降回来。因此,饮食业是否应顺应市场,并无定论。」刘安说道。
刘安认为,对竞争激烈的餐饮业价格上涨做出社会评价和标准判断是不合适的。“垄断企业利用这一机会提高价格,掠夺他人的利润。这一行业的供应方依赖于一厢情愿的想法来完成交易,迫于形势而提价。不存在不道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让市场更好地评估它。”
餐饮连锁咨询公司王东明(音译)表示:“复工后,价格上涨不会成为餐饮业的普遍现象。”。业内预测的报复性消费不会持续太久,这种流行病不仅会影响餐饮业,还会降低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自然不愿意为餐饮企业的涨价买单。在王东明看来,餐饮企业的提价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所以大多数企业对提价都非常谨慎。在疫情接近尾声的时候,食品公司的价格上涨也被怀疑是一场“赌博”。不提价可能会危及企业的生存。最好是孤注一掷地争取涨价。如果客流减少导致连锁品牌的价值损失。
食品公司不应该考虑通过提价来度过难关,而是应该加速思考食品行业应该如何升级。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餐厅内部人士表示,这场流行病对餐饮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它也直接暴露了餐饮业当前发展的痛点。
他认为,餐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受外卖平台限制、多渠道布局不足、营销能力不足等都暴露在疫情中。虽然餐饮业近年来一直在进行供给方面的改革,但与前一时期相比,国内餐饮业确实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并利用互联网实现了自身转型。然而,在这场流行病中,不难看出低技术、重劳动、重租金的问题在国内餐饮业中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些小型餐饮企业或单一餐馆的致命问题。因此,餐饮企业现在迫切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真正实现行业升级,如何全面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如何更多地利用技术手段解决餐饮企业对劳动力和门店的依赖问题,以及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支持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供应体系。这些远比价格上涨有用和重要。
Bigbisa创始人赵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自疫情爆发以来,餐饮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自救。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行业扶持政策,以减轻餐饮企业的压力。然而,这些方法只能帮助解决一些餐饮企业眼前的生存问题。国内餐饮企业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解决效率和成本问题。从餐饮业和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中国餐饮业应该反思和考虑企业的成本结构和人力成本。优化升级餐饮,打造高品质的盈利模式,是应对危机、帮助餐饮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