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跌落悬崖 985所大学迫切向校友寻求计划

2020-06-11 09:42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随着毕业季节的临近,就业率正在下降。

与前几年相比,今年许多高校的就业率大幅下降,签约率甚至还不到20%。为了缓解就业困难,国家相继出台了激励措施,高校也不遗余力地寻找出路。许多985所学院和大学已经紧急向校友寻求帮助。

然而,依靠校友资源,有可能推迟这一迫切需要,长期解决办法是将高校专业与就业市场相结合。

就业告急

今年的春季招聘季节将不再是“金、三银、四金”,而是从五月开始。高校就业率将暴露出“裸泳”的趋势。

几天前,华南理工大学发布了一组数据。截至5月25日,就业率仅为35.17%,签约率甚至不足两成,仅为14.48%。,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名本科生

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比,科学与工程在就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就业率也不容乐观。湖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20年的就业率约为40%,较前几年大幅下降。

日前,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召开会议,推动2020届毕业生就业。截至6月3日,交通学院397名毕业生的商定就业率为23.57%。

然而,去年湖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发布的《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初始就业率为81.96%。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的就业率接近100%。2018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9.63,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9.41%。

根据前一年的企业招聘安排,大量的工作机会将在春季招聘期间集中推出。然而,今年的经济形势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许多企业正在裁员和减薪。

根据在春招季活跃求职的2020年应届生较2019年增加了56%,但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了22%。招聘平台BOSS发布的《2020应届生春招趋势报告》

874万应届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40万。这种流行病的影响是叠加的。预计今年将是就业更加困难的一年。为缓解就业困难,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就业需求的措施,包括扩大研究生招生、继续招收二级学生、增加在基层招聘“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

社会的整体就业需求正在下降。今年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显然,这不是一两所大学面临的问题,而是全国所有大学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困境。

今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多少?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就业形势没有今年那么严峻。当年第一季度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一般只有20%到30%。

校友助力

国家正在大力拓展就业渠道,主要大学也在“推销自己”,校友资源已经成为大学的外援。

5月底6月初,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先后向校友发出倡议,欢迎校友通过直接推荐介绍大学毕业生。

事实上,早在4月中旬,面对“金、银、四”的失败,许多高校就已经做好了前期准备。4月16日和4月17日,南京大学、福州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集中精力发布校友提案,期望校友帮助应届毕业生找到工作。

校友是联系大学教学和社会就业的天然媒介。一方面,校友对母校的学科特点、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法有切身体会;另一方面,他们对行业的社会需求、发展前景和转型方向有着深刻的理解。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楚赵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校友在学生就业方面确实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同一职业的联系以及与其他教师和兄弟的关系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更准确的就业方向。当然

专家指出,利用校友资源和建立校友网络为应届毕业生的职业和职业发展服务,是高校育人的延伸,也是利用校友资源办学。

我国高校校友工作的问题,是校外的校友工作与校内的人才培养是分离、不对接的。

除了依靠校友来扭转就业困难之外,高校还需要正视专业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褚赵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校友关系中的情感因素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特征和问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专业脱节

然而,市场有市场运作的逻辑,高校有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规律,有时两者并不完全匹配。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广利指出,在正常的状况下,还是应该依据市场,也就是严格地按照第三方来解决就业问题。

这种劣势在于,一旦建立了一个不符合市场的专业,即使社会不需要这个专业的人才,大学也会不断地培养社会不需要的人。

一旦高校的人才培养趋于饱和,就业市场无法容纳,取消专业就成了最后的选择。每年,学院和大学都会增加一些新的专业,当然,他们也会取消一些专业,其中一些甚至在当年很受欢迎。

在过去的四年里,全国的学院和大学已经撤销了近1600个学位,其中软件工程一度相当受欢迎。被撤销的学位数量最多,几乎每年都排在撤销名单的第一位。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石景寰指出,各大高校根据专业目录来开发专业,而不是根据社会需求,导致大学的专业与市场脱节。

同时,专业设置是由产业发展的需求产生的。从需求到人才系统的有序培养,一般需要经过一个科学的生产、学习和研究阶段,这就要求高校在软件、硬件和师资方面都有良好的储备。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院和大学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往往在几年后就不能继续下去了。

周广利认为,未来改革的总趋势是将大学的专业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而不是将高等教育与社会隔离开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