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一轮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逐步限制粮食出口,引发了对粮食供应的担忧。那么,粮食供求会不会短缺?人们的米袋子安全吗?
对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告诉中国之声,中国有信心、有资格、有能力应对风险和挑战。公众不必过度恐慌,也不必抢购粮油。
库存中有大量的谷物,不仅够自己用,也够出口。
最近,受全球疫情迅速蔓延的影响,越南、泰国等国家纷纷宣布食品出口限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也警告说,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全球粮食供应链可能会中断。这会对中国的口粮安全产生影响吗?对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表示,中国的粮食储备非常丰富,确保市场供应没有问题。
卢景波:“中国的粮食库存目前处于历史高位,品种结构相对合理,能够完全满足市场供应的需要。一些国家限制谷物出口,这对大米、小麦和其他口粮的国内供应几乎没有影响。例如,小麦和大米连续几年的产量都超过了他们的需求,而且库存非常充足。目前的库存水平可以保证一年的供应能力,即使不进口,也能充分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
近年来,通过实施“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新理念和“藏粮于地、储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保持了历史高位,实现了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1.3万亿公斤的历史性“16年连续丰收”。
根据公共数据,2019年,中国不仅为自己生产了足够的大米,还出口了270多万吨大米,成为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卢景波说,少量进口粮食是为了调剂余缺或提高质量。
卢景波:“小麦和大米是少量进口的,主要用于品种调整。以2019年为例,大米和小麦进口仅占国内消费的1.8%和2.3%。由于谷物的连续丰收,小麦和大米的产量超过了需求。”
确保“疫病”米粉整体供应的联动机制
新皇冠肺炎爆发以来,国家粮食局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密切关注粮油市场供求的异常波动,加快粮油企业恢复生产。截至4月1日,粮油保障供应合作机制的37家重点加工企业已全部开工,日加工小麦46.5万吨,大米48.7万吨。卢景波表示,这些措施确保了“疫情”米粉的整体供应。
卢景波:“自新的冠状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家粮食局建立了日常监测和报告制度,以确保粮油供应和价格稳定。它还建立了湖北与周边省份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以确保武汉和湖北等重点地区的成品油供应。”
此外,各地积极落实中央“稳政策、稳地区、稳产出”的要求,采取措施稳定夏粮生产。
卢景波:“整个夏粮生产形势是好的。各地都在采取措施搞好春耕生产,争取夏粮丰收。我们还准备尽早收购夏粮。由于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已经实施了几年,政策库存现在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夏粮收购仍面临一定的库存压力。我们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库存消化,加大储粮力度,增加仓储设施,确保粮食安全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