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制药正在通过收购扩张但并不强大恢复洪汉林仍然很难翻身

2020-02-27 14:47  来源: 中访网财经
d166-ipzreiw2495618.jpg

复星制药被戏称为“一家拥有独特投资和收购眼光的医药企业”。它的增长路径基本上是一种收购扩张,这种扩张已经被“买者买者买”。到2019年,资金将主要用于收购,而非研发,因此呈现出“大而不强”的局面。

随着制药行业转向创新研发,复星医药将希望寄托在了富林身上。然而,目前,傅宏翰林尚未成为复星的“最有希望的孩子”,不仅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天就被剥离,而且此后股价一直持续下跌。

大而不强,收入增加利润下降

复星制药是中国领先的制药企业之一。其业务范围涵盖整个产业链,包括药品的研发、制造和分销,以及设备和医院。该市场不仅包括国内市场,还包括印度和非洲市场。复星制药拥有广泛的药物,包括抗感染、代谢和消化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抗肿瘤治疗等领域。

然而,复星制药有很多产品,但没有一种药物或类别特别突出。

与此同时,复星制药的收入近年来持续增长,但企业的利润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根据2018年度报告,复星制药的营业收入为249.18亿元,同比增长34.45%。上市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27.07亿元,同比下降13.33%。根据2019年第三季度报告,复星制药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212.27亿元,同比增长17.01%。上市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20.63亿元,同比下降1.45%。

无论是在产品竞争力还是公司盈利能力方面,复星制药都呈现出一个大而弱的局面。

依靠大规模收购,缺乏核心竞争力

复星药业被戏称为“医药行业中一家拥有独特投资和收购眼光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对外界而言,复星制药更像是一家投资公司,而非制药公司。

根据风能数据,复星制药近年来实施了大量投资和并购。仅在2017年,复星制药就总共发布了9项外国投资公告。自2017年以来,复星制药先后收购了SMEC 65%的股份、三叉戟制药100%的股份、翰林生物69.25%的股份、深圳恒生医院60%的股份、BNI禅城医院、迪辉新医疗、建兴药业97.83%的股份等公司,涉及金额约50亿元。

持续收购的扩张战略——复星制药资金链紧张。根据choice数据,复星制药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持续上升,负债规模从2015年的175.32亿元上升至2019年上半年的391.72亿元,增幅为123.42%。

复星制药依靠这种扩大收购来扩张。自然,它不能投入最大的资金进行研发,导致核心类别和单一产品的短缺、销售成本高、利润低等弊端,最终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与另一家领先的制药公司恒瑞制药相比,复星制药的创新能力明显较弱。因此,在资本市场上没有得到认可,市盈率只有恒瑞制药的三分之一。

傅宏·翰林能成为复星“最有前途的孩子”吗?

2016年后,药物创新和研究已经成为行业共识。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将创新研发作为国家战略。

创新的R&D成为制药业的风口浪尖。

复星药业的投资方向已逐渐从医疗服务行业转向医药研发,重点是傅林。

复星制药董事长陈奇瑜形容复星制药对傅宏翰林的投资是“在最有前途的孩子身上花钱”。傅宏翰林首席执行官刘世高在傅宏翰林全球发布会的公开信中写道:“除了”翰林

9月25日,傅林赴港上市。发行价定为每股49.60港元,但在开盘价为每股47.45港元时出现突破,最终收于每股49.45港元,市值为267亿港元。自那以后,富韩红林的股价一直在无休止地下跌,截至2月25日的收盘价为39.6港元,比发行价低20%。

生成|新财务报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