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流行病下许多国家对食品出口的限制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有什么影响

2020-04-06 10:33  来源: 澎湃新闻

魏柏刚坦言,由于新一轮的皇冠肺炎疫情,近期国际粮食价格确实有所上涨,粮食安全再次成为世界热点问题。我们应该冷静理智地对待这件事。他解释说,目前世界粮食供应充足。2019/2020年,世界粮食供应(不包括大豆)将达到34.7亿吨,总需求为26.7亿吨。期末,库存将接近8亿吨,库存消耗率将接近30%。从全球总供应量来看,不存在短缺问题。

最近,受新的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国家相继发布食品出口禁令。联合国粮农组织也警告说,这种流行病已经导致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这可能会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

这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中国是否有足够的食物以及是否囤积食物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4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构就如何做好疫情期间的粮食供应和安全工作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有关官员回答了有关问题。

新闻发布会发出了许多重要信号:中国的粮食配给绝对安全可靠,人均粮食份额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小麦和大米这两种主要的粮食配给存量大致相当于全国的年消费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冰川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的粮食产量年年丰收,有足够的储备。大米和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新流行的肺炎对农业贸易造成的限制不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1000.jpg

4月3日,重庆江津区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成品大米仓库,一名工人操作装卸车装卸袋装大米

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如何?

据不完全统计,7个国家已经开始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其中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宣布将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柬埔寨将禁止出口白米和大米,只允许出口香米。哈萨克斯坦将实施小麦和面粉出口配额制度。

上述措施会影响国内粮食安全吗?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提供了四组数据。一是粮食产量。近年来,中国粮食丰收,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3277亿斤。多年来,小麦的供需一直保持平衡,大米供大于求,粮食配给绝对安全可靠。

第二是人均粮食份额。自2010年以来,中国人均粮食份额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

第三,粮食储备。目前,中国粮食库存充足,库存消耗率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小麦和大米是两种主要的粮食配给库存,大致相当于全国的年消费量。

第四,中国的粮食进口。中国每年的粮食进口量不大。去年净进口量为1468万吨,仅占中国粮食消费量的2%左右。此外,进口谷物主要是来自泰国的强筋小麦和弱筋大米。主要目的是调整需求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那么有必要抢购和储备粮食吗?"最好吃新的食物。"魏柏刚说,中国粮食生产丰富,库存充足。即使在前一阶段我国疫情严重时,市场上的食品和各种副食品价格稳定,老百姓的家里都没有大米和面粉的烦恼。现在购买和囤积它们就更没有必要了。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种植管理司司长潘也强调说,计划种植的地区

国际粮价上涨会传导到国内吗?

“最近国际食品价格的上涨更多地是由于流行病造成的恐慌消费。去年,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为1468万吨,约占中国粮食消费总量的2%。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食品价格的影响非常有限。”魏柏刚表示,自3月份以来,中国大米和面粉的零售价格为每公斤3.95元,合6.6元,保持了价格稳定和市场供应稳定。最重要的是中国有足够的小麦和大米储备。一旦粮食市场出现波动,中国有足够的控制措施来稳定它,并且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影响。

胡冰川还提到,现行的粮食出口限制主要是对疫情恐慌的一种应激反应。另一个结果是,全球农产品价格最近有所上涨,涨幅从8%到10%不等。全球食品价格上涨对中国食品价格有一定的传导作用,但影响不会很大。目前,中国粮食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很低,大米和小麦的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整。玉米和大豆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在疫情结束后将带来一波价格下跌。

在他看来,食用植物油的价格是目前最显著的传导因素,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大豆、棕榈油和菜籽油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此外,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食用植物油价格普遍进入上涨阶段,疫情影响叠加。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可以预期,这种增加将是相对有限的,并且在控制范围内。

魏百刚坦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国际粮食价格确实有所上涨,粮食安全再度成为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冷静理性看待。他解释道,当前世界粮食供给是充足的,2019/2020年度世界粮食(不包含大豆)供给量为34.7亿吨,总需求量为26.7亿吨,期末库存近8亿吨,库存消费比近30%,从全球供应总量来看,不存在短缺问题。

大豆进口会受国际疫情影响吗?

据介绍,大豆是中国最大的进口农产品,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饲料。去年,中国进口了8851万吨大豆,约占国内消费的85%,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分别进口了65%、19%和10%。今年1-2月,大豆进口量达到1351万吨,同比增长14.2%。

“巴西3月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有所增加。目前,我国正常的大豆进口没有受到影响。”魏柏刚解释说,巴西今年的大豆产量在收获季节可能会增加到约1.21亿吨,出口量也会相应增加。巴西的大部分大豆生产和出口都销往中国,大豆应该在收获后及时出售。因此,巴西正采取从农民到政府的积极措施来保持出口的平稳。此外,美国大豆在4月下旬进入播种期。预计计划的大豆种植面积将会增加。今年初中美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将得到实施。今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可能会增加。

目前,新皇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而巴西、阿根廷和美国是疫情相对较重的国家。魏柏刚表示,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密切关注疫情对中国大豆进口的影响。一方面,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与主要出口国的协调,努力将疫情对大豆供应链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进一步优化流程,提高进口效率。另一方面,将继续推进大豆振兴计划,采取各种措施稳定国内大豆生产,确保大豆供应。

“目前,虽然这些国家之间的人员交流受到影响,但大宗货物贸易仍在正常运行。”胡冰川表示,除非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主要粮食出口国的疫情严重到足以影响其正常的贸易和经济活动,如港口不开展,否则全球粮食贸易不会受到影响。

作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疫情蔓延下我国大豆进口情况也颇受关注。魏百刚对此表示,目前我们国家大豆正常进口,并没有受到影响。

粮食应急保障方面有什么措施?

他提到,除了拥有充足的原粮储备外,中国还在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波动较大的地区建立了10至15天的成品粮储备。此外,中国还规划了一批应急处理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储运企业。目前,

据报道,中国的粮食储备分为三类:政府储备包括中央粮食储备和地方粮食储备,它们是保持底线、稳定预期和确保安全的“压舱石”。政策性库存是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采购储存政策形成的库存。这种存货的数量相当可观,全年都在市场上公开拍卖。企业商品库存是指企业为实现业务周转而需要建立的自有库存。目前,已有4万多家企业进入该系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说,近年来,粮食总库存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目前,中国的粮食和小麦库存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需求,许多城市的面粉、大米和其他成品的市场供应能力超过30天。

“疫情爆发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了对市场粮食来源的调度,有序组织政策性粮食来源拍卖,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到目前为止,中央储备粮还没有动用,除了一些市县以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动用地方储备粮。”他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