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建山(新华社)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将带来更多新消费,支持更多民生应用。信息技术“新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吸引信息技术产业的大规模投资,还可以创造大量的新产品和服务,带动信息消费等新消费的快速增长。“新基础设施”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解决一系列服务民生的短板和瓶颈。
在新皇冠肺炎疫情期间,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服务民生、拉动消费的“新基础设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和检验:5G远程会诊将更多的医疗资源送到了疫情的第一线,大数据分析在疫情的可追溯性监测、分析、判断和防控部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人工智能”、“云教室”、“云迪斯科”和“云旅游”等。让人们不用离开家就能学习娱乐.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将带来更多新消费,支持更多民生应用。
提振消费重要力量
几天前,许多地方发行电子优惠券。深圳市福田区联合美团电平和微信两个平台,发行3000万元电子优惠券,深圳市罗湖区发行3000万元微信电子优惠券,浙江省嘉兴市发行2亿元微信电子优惠券。
选择微信发行电子消费券,不仅是因为微信拥有8亿活跃用户,还因为微信背后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信息发布和到达目标对象提供了便利。电子消费券通过数字技术帮助消费市场快速复苏,这是刺激消费的生动实践。
"数据驱动的信息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中国软件评估中心副主任杨春利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和各行业的加速融合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格式,有效促进了信息消费。大数据被集成到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庭和智能互联网工具的功能开发中,以促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跨越式创新。大数据已经集成到电子商务、金融和医疗服务中,扩展了以数据信用和数据描述为核心的精确服务,新的信息消费服务如精确营销、信用贷款和个人健康管理得到了振兴。大数据集成到交通、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管理中,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不仅是大数据,杨春利认为“新基础设施”是许多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群体应用。它的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大规模投资,而且创造了大量的新产品和服务,推动了信息消费等新消费的快速增长。
中诚智库高级副总裁刘旭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正在大力推广“新基础设施”,以支持基于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新消费。新消费不仅包括现有消费模式的升级,还包括基于新技术的新模式和新形式。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多元化消费场景显现
最近,5G版的vivo S6系列手机发布了。vivo副总裁兼中国市场总裁刘虹表示:“尽管5G手机更贵,但许多消费者仍愿意‘一步到位’,超过70%的人选择5G手机。”
杨春利表示,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基础设施”带来了各种新的消费应用场景,基于新型智能终端产品的消费场景层出不穷。5G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服务机器人、4K/8K超高清电视、全自动温度计、智能联网汽车、智能医疗设备、无人机等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的供需正在蓬勃发展,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截至3月26日,中国共有76种5G手机产品,累计发货量超过2600万部,其中1月至3月发货量为1300万部。研究机构Counterpoint预测,今年中国5G手机出货量将超过1.5亿部。
刘旭认为,除了社区零售、非接触零售、在线娱乐等新的消费场景外,无人快递、智能商店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商业模式也在快速发展。
"身临其境的体验消费场景正在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活力."杨春利介绍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技术的发展使得将虚拟和真实融合成一个沉浸式应用场景成为可能,并通过承载视频、游戏、娱乐、电子商务和本地信息服务等多种应用,创造了全方位、三维的感官体验和消费服务,刺激了更多的信息消费潜力。5G和“人工智能”、“云课堂”、比赛直播、远程医疗、“云克森”、虚拟现实/现实旅游、数字科普、虚拟现实试衣、虚拟现实看房、智能酒店、刷面支付等新的消费模式正在出现。
此外,广泛的视频和音频消费应用场景层出不穷,为信息消费开辟了巨大的潜力。短视频电子商务、短视频直播、短视频营销等生活化、互动化、便捷化的消费场景不断涌现。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中国短视频应用的平均每日使用时间从不到1亿小时飙升至6亿小时。思科视觉网络指数显示,到2022年,全球视频流量将翻两番,届时将近一半的设备和连接将具备视频功能。
改造提升民生服务
从3月28日起,重庆居民只需出示“健康代码”,就可以通过汽车完成健康检查和手机支付。这是重庆市腾迅运和腾讯公交联合代码团队,该团队通过使用大数据和移动支付等技术,将市民出行所需的“玉康代码”和“公交代码”结合在一起。据报道,腾讯的防疫和健康代码已注册超过30亿人次,覆盖9亿人,累计访问量超过100亿,并推出了国际版。
在疫情期间,为了确保健康和安全,地铁运营者需要实时监控空调和通风状况。人工检查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有交叉感染的风险。我该怎么办?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服务提供商明略科技集团为上海地铁建设了智能维护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空调通风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响应维护,实现远程监控、高效预警和巡检,让人们安心出行。这是大数据技术在疫情期间民生领域的生动应用。
“新基础设施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解决一系列服务民生的短板和瓶颈。”杨春利说,例如,互联网平台可以逐一突破中断的数据链接,形成畅通的数据“渠道和络脉”,优化医疗保障和素质教育等资源的配置,提供更准确的服务。
杨春利认为,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其他信息技术将加速与个人服装、家庭生活、交通、健康和健身等消费者需求的整合。一方面,它们将加速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迭代升级
同时,“互联网加”政府服务平台、互联网医疗服务、5G VR在线咨询、在线招聘等民生服务模式,通过跨部门、跨层次、跨业务、跨区域的各种资源整合和聚合,使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利用信息流带动物流、技术流和资金流,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推动民生服务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
刘旭强调,信息技术中的“新基础设施”目前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要更好地为民生服务,就要进一步挖掘民生服务需求,以人为本,做好数字化治理。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有必要关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算法公平性等数字治理问题,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主体参与数字治理,更好地为民生服务。”柳絮说。(经济日报记者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