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谈粮食危机。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在回应人们对疫情下粮食短缺的担忧时表示:“2019年,中国小麦、玉米和大米三大粮食库存将出现逾2.8亿吨的盈余,这是完全自给自足的,不进口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应短缺。”
王主任说的基本上是真的。然而,没有明确的解释“为什么人们担心流行病下的食物短缺?”
对食品短缺的担忧实质上是对全球化危机的担忧!
自从新皇冠病毒在世界各地肆虐以来,国家的关闭、城市的关闭和航班的中断构成了正式的“去全球化”。
仅仅是“去全球化”的形式就足以让人担忧。当然,最令人担忧的问题肯定是粮食安全。
在流行病爆发前的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都缺乏食物。只要差距不是太大,就不会导致食品价格飙升。——可以从食品净出口国进口。此外,全球主要粮食供应总体上并不短缺,甚至还有少量盈余。
然而,在正式的“去全球化”发生后,麻烦出现了。食品的进出口不再像往常一样顺畅了。一些国家已经发布了“食品出口禁令”。
然而,与99%的商品不同,对谷物,尤其是主食的需求几乎没有弹性。对——的需求基本不变。
如果一个国家的主要粮食供应短缺5%,如果不能进口,可能会导致价格上涨50%。如果有10%的短缺,在无法进口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100%的价格上涨。
粮食危机=全球化危机!这是食品恐慌的根源,也是食品价格的核心逻辑。
关于金融市场,一个月前我曾建议“近在咫尺,远在天边”:购买与食品相关的上市公司,远离高科技上市公司;多做与粮食相关的农产品期货和与生产相关的有色金属期货。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在全球疫情进入峰值拐点之前,我仍然坚持上述判断:与饮食相关的股票的每一次大幅下跌都仍然可以被买入,而对于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的上市公司来说,每一次大幅上涨都应该被卖出。
随着疫情的蔓延,除了食物、空气、水和阳光,你真的还有其他基本需求吗?
随着疫情的蔓延,经济陷入衰退,收入下降,尤其是在储蓄过低的欧洲和美国。你认为有多少普通人有能力消费太多?
当然,我不是悲观主义者!
我对全球化危机或所谓的去全球化短期悲观,中期乐观,长期悲观。
短期的悲观情绪取决于全球疫情何时达到峰值拐点。
从中期来看,我很乐观。我相信大久保的政客们仍然有同情心,不会在大灾难之后制造人为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