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蚂蚁金融服务更名为蚂蚁科技,蚂蚁集团的人回应说,蚂蚁还是原来的蚂蚁,坚持创新,用科技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衷。
标签变了,真的是从“金融”到“技术”吗?
近年来,许多主要收入来自贷款业务的公司一直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品牌定位。从P2P、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到金融技术,再到数字技术和技术.
然而,标签名称的改变并不能解释企业的实际定位。如果“技术”的外衣被剥去,从具体的收入构成来看,金融或贷款仍然是这些机构收入的主要支撑。
如果我换了背心,我就不认识你了?
蚂蚁金融服务被称为“浙江蚂蚁小额信贷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这次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显然,“金融”的标签已经从名称中删除,科技属性已经突出。
事实上,蚂蚁金融服务的名称变化似乎是突然的,但它已经铺平了道路。
去年7月,时任蚂蚁金服副总裁的黄浩曾经说过,“蚂蚁(金夫)从未想过要成为一家金融公司,我们一直是一家科技公司。”
在同一个月,中央银行发布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然后传出了蚂蚁金服被拿走或一分为二的消息。当时,据报道,蚂蚁金服的金融业务将由一家新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管理,而技术业务将保留在蚂蚁金服。这一消息后来被蚂蚁金服否认,但它承认已经成立了一个独立小组来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要求。
今年3月,蚂蚁金服的子公司支付宝宣布升级为数字生活平台,外界认为这是蚂蚁金服更名的先兆。
事实上,除了蚂蚁金服,近年来已经有不少互联网金融巨头改名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他们的名字从“金融”变成了“技术”或“数字技术”。
例如,2018年11月,该品牌升级为“京东数码分行”的京东金融;2019年4月,更名为“渝福数码分公司”的渝福金科;2019年7月,该品牌升级为“宜人金科”的首个宜人贷款;2019年11月,升级为“信宜科技”拍卖贷款.
我显然从事金融业务,但我说我是一家科技公司。
“金融”从巨人的名字中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金融业务的监管越来越严格,特许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多次公开强调,金融业应坚持特许经营,国内外资本在开展业务前都应获得相应的许可。金融监管部门必须依法加强金融监管。
然而,将其名称改为“技术”并不意味着去金融化,也不会削弱金融业务。毕竟,每年都有数亿甚至数十亿的利润躺在那里。
变汤不换药仍然依赖贷款
就蚂蚁金融服务而言,在金融技术的幌子下,贷款业务的收入仍占很大比例。
日前,原重庆市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任黄透露,“蚂蚁金融公司100亿元利润中,有45亿元利润来自重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
重庆蚂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蚂蚁商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这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分别是蚂蚁金融服务“花白”和“借白”的主要运营商。
派派代是中国第一家P2P网络信用公司,开创了国内P2P产业。2019年11月,派牌贷款突然更名为新野科技。
派派贷款创始人兼联合首席执行官张军表示,派派贷款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技术公司,而派派贷款中的金融技术实际上是一项“贷款援助”业务。
本质是借贷。
乐心近年来发展迅速,早期被称为舞台音乐,它还有一个P2P平台Orange
根据乐心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结果,截至第一季度末,乐心贷款余额为585亿元,同比增长67.2%。
放眼升级为金融科技公司的“快乐黄金分割”,虽然2019年总收入同比下降23%,至86.17亿元,但2019年信贷部分收入仍达到64.4亿元,占总收入的75%。
哦,顺便说一下,宜人的金科最初被称为宜人的贷款。
此外,还有有趣的商店和小型双赢技术,主要是“金融技术”。今年一季度,曲店实现收入9.58亿元,其中金融业务收入6.23亿元。
不依靠“贷款”和依靠“技术”损失了4亿元
如果你不依赖贷款,那些只通过为这些所谓的金融技术企业提供服务来赚钱的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
奥罗拉大数据于2018年7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是一家专注于技术服务的大数据服务提供商,提供金融风险控制服务、客户洞察服务和行业研究服务。曾与海尔淘金记、兆联淘金记、卡牛、万达普惠、艾茜金等机构合作。
最近,奥罗拉大数据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收入为1.262亿元,净亏损为5100万元,同比增长115%。
当然,奥罗拉大数据现在不仅在赔钱,它的表现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赔钱。根据财务报告,奥罗拉2016年至2019年的净利润分别为-6138.2万元、-9029.1万元、-6619.7万元和-1.1亿元。
也就是说,依靠向贷款公司提供服务而非贷款的奥罗拉大数据自2016年以来损失了近4亿元。
如果我早知道这一点,我还不如换个职业,早点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