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创下新低的同时,实体经济却仍在“喊渴”。虽然全国复工复产率明显提升,但各环节尚未完全协同,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阻滞环节。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能只靠货币政策“单兵突进”,应发挥“几家抬”的合力。一方面,要破解银行所面临的约束,另一方面,还需要财税、产业、监管等其他方面政策和改革协调推进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利率竞价推出500亿元人民币的反向回购操作。7天的中标利率为2.20%,比上一次中标利率低20个基点,明显加大了力度,超出了市场预期,有助于引导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包括公开市场“降息”在内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包括专项再融资、再融资再贴现、贷款市场报价(LPR)“降息”最近相继出台,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增量资金,而且引导了贷款利率的下行趋势,扩大了政策覆盖面,为防疫控制、恢复工作和生产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然而,尽管市场充满流动性,货币市场的货币价格也创下新低,但实体经济仍“饥渴难耐”。尽管全国的劳动报酬率和劳动报酬率明显提高,但各环节尚未完全协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仍存在阻滞环节。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疏通传导机制、缓解融资困难的成本非常高。
货币政策传导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定量或价格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和市场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部门分配金融资源,从而实现产出和价格等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
当前,在国外疫情加剧、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疫情进口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链复苏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显得更加必要。这不仅关系到金融体系本身,也关系到实体经济的融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缓解,关系到企业重返工作岗位和恢复生产的进程。
找到堵塞的地方是关键。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的空间,“工具箱”相对丰富,可以灵活自主地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因此,从总量和货币渠道来看,问题不大。然而,在通过货币政策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并引导降低贷款的实际利率之后,资金能否得到有效利用,低利率能否真正有益于实体经济,取决于各市场参与者的意愿和能力。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心是银行。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后,受到资本供求双方意愿和能力的制约,信贷扩张受到供求双方的多重约束。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的资金积累很难有效转化为实体经济的信贷扩张。结果是,金融系统“丰富”,难以使用,也难以到达最需要的地方。因此,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应从银行行为入手,强化激励机制。
要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必须解决“向何处传导”的问题。目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扶贫、春耕、畜禽养殖、外贸等行业急需信贷支持。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通过优化资金和金融服务配置,重点帮助这些企业和行业解决其资本需求。
从这一点来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能仅仅依靠货币政策来“作出单一突破”,而应该发挥“几次托举”的合力。一方面,有必要打破银行面临的约束。在LPR改革的影响下,金融监管部门有必要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应的贷款评估和激励机制,适度提高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另一方面,为了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必要协调和推进其他政策
下一步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方式和更多的实际措施。我们将继续释放改革潜力,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使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推动形成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经济日报记者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