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应满足的三个“硬件条件”

2020-03-03 11:16  来源: 贵州中公事业单位考试培训

简而言之,建立职业养老金所需的“社会基础设施”的“硬件条件”实际上是受托人、账户经理和投资经理的客观条件。目前,年金市场上现有的单一资格经理人角色比较分散。现有的六家养老保险公司虽然基本上纵向捆绑了多种资质,扩大了规模,但总体上还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升级”。此外,现有养老保险公司的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大约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提供信托型企业年金服务,专业化程度很高,可视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雏形;第二,它的特点是混合经营,即团体保险驱动年金,契约保险是主流。由于这两种模式与政府机构建立企业年金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建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成为政府机构养老保险改革的必要条件。

作为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的社会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满足这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体重的比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后,企业年金计划将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应运而生。教师基金、医生基金、政府公务员基金等。将出现在所有的省市直辖市。甚至没有排除国家职业养老金(类似于澳大利亚和荷兰等国家的养老金)。),其中大部分将采取内部信任的形式,一些将采取外部信任的形式。就规模而言,它们都将是巨大的,就像美国各州的政府公务员基金和教师基金一样。它们通常价值数千亿美元,其中一些是世界上最好的。虽然这些基金可以分别选择几个投资管理公司,但目前国内投资管理公司的规模和实力都不够大,非常不对称,有“小马车”的嫌疑。有了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政府机关和机构中没有职业养老保险载体(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换句话说,建立一个足够大的专门组织将为投资和经营提供一个可靠和稳定的载体。面对企业年金的“社会基础设施”,两组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将“放心”地参与改革。

第二个是“有序竞争”。从理论上讲,与企业年金一样,职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是一种“自愿”制度。然而,公务员和机构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职业养老金是“准强制性”的,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非常相似。因此,建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新一轮养老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其顶层设计的组成部分。应将其纳入深化全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制度安排。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应该借鉴10年前企业年金市场初步建立的经验,构建一个“有序市场、有限竞争”的年金制度环境。因此,建立一批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势在必行。这个国家被划分成许多大的区域,每个区域都由许多公司共同负责。在外部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市场中,既有竞争,也有相对固定的区域,以确保省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许多现有的企业年金投资经理可以成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外部投资经理,从而形成二级市场。

第三是“投资选择性”。专业化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具有强大的资产配置能力和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能力。他们可以实施特殊的投资策略,为不同年龄组建立不同配置的生命周期基金,提供不同的投资基金系列服务,甚至建立一定程度的平稳回报机制,以平抑世界经济波动或国内经济周期带来的收入。我们知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补充的第二大支柱,企业年金或企业年金,不太可能对账户资产采取个体多元化投资决策,而由投资经理集中投资将是唯一的选择,这是国情使然。为了克服这种集中投资的缺陷,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偏好的账户持有人对资产配置的不同要求,投资者提供不同的生命周期基金和不同的组合是大势所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设立的企业年金比较特殊,流动性不是很大,对生命周期资金的需求比较强烈,要求也比较严格。只有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才能提供这些服务并满足这些要求。

199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和2008年)前两轮公共机构(包括一些公务员)养恤金改革缺乏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第二大支柱职业养恤金尚未建立,第一大支柱改革后下降的更替率能否得到弥补还不确定。建立企业年金的“核心问题”或重要载体是建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这是关系到社会保障整体改革的“牛鼻子”。第三轮改革目前正处于顶层设计阶段。我们应该吸取前两轮改革的经验教训。军队没有动,粮食和饲料应优先考虑,以便为建立职业养老金做“硬件”准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