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子商务催生了一个巨大的跨境支付市场,但多年来,跨境支付参展商无许可证参与其中,导致频繁的商业违规行为。如今,跨境支付已经从试点制度转变为许可制度,许可模式下的监管机制也越来越清晰。
写一篇文章|由张浩东、陈大才制作|支付百科《支付百科》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第三方支付机构包括支付宝、财付通、汇富夏、平安一卡通、连续支付、快钱、圣富通等。取得监管部门批准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的文件。目前,第一批和第二批跨境支付许可证已经发放,有10多家持照机构。第三批许可证的审批时间尚未确定。在跨境支付获得许可之前,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实行试点制度(也称为试点许可证),开展跨境支付业务。与此同时,那些没有第三方支付许可的支付公司也利用监管政策真空,在跨境支付市场上变得活跃。跨境支付行业已经启动许可制度,这意味着监管将进一步明确跨境支付“无证驾驶”的界限和规范,延续多年的跨境支付许可时代终于到来。知情人士透露,首批两批跨境支付许可证已于数年前获批,支付宝和其他跨境支付试点机构也在其中。跨境支付业务许可证文件的实质是对以前试点机构的业务许可证进行更新。但是,并不是每个试点机构都可以续签,一些不符合或不实际的试点机构可能无法续签业务。在这份正式的营业执照文件中,监管部门明确规定了批准机构的展览范围和风力控制系统的能力,并要求支付机构每五年重新审查和登记一次。从跨境支付业务许可文件的内容和规定来看,与国家外汇管理局此前发布的《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非常相似。在《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在批准注册申请后,将向支付机构出具为期五年的书面文件。《办法》还规定,支付机构可以为境内个人办理跨境购物、出国留学、旅游等项外汇业务,进一步满足境内个人的合法外汇需求。此外,《外汇业务管理办法》还明确规定了跨境许可准入规则的要求:支付机构必须持有互联网支付许可证;开展跨境支付的公司需要更详细的规定,例如开展跨境支付的公司需要至少5名熟悉外汇业务的人员。
只有进行过跨境商业试验的公司才有机会申请跨境商业资格。
长期以来,监管一直鼓励跨境支付,积极推动跨境支付业务的发展。由于大额结算汇款业务不是银行的核心业务,支付机构提供这种便捷的服务。但是,在试点过程中,跨境支付机构存在交易审查不到位、缺乏制度和内部控制、商户管理不到位、未能有效拦截异常交易等问题,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在随后的业务发展过程中,监管会逐步明确相关标准。跨境支付试点始于2013年3月。当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决定在上海、北京、重庆、浙江、深圳等地推出试点支付机构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目前,共有30家支付机构获得了这一许可证。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货物贸易、海外教育、机票、酒店住宿和软件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与试点相比,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在获得正式许可后经历了“微调”。之后是
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试点实施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以来,跨境支付已成为支付行业的热点。业界普遍认为,跨境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正式发放将为第三方支付开辟业务空间。近年来,巨大的跨境支付市场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参与者。在众多参与者中,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国际支付机构,如PayPal、Payoneer、WorldFirst另一种是国内未经许可的支付企业,如PingPong、iPayLinks、Skyee另一种是国内30家已获得跨境支付许可的支付机构,如联动优势、持续支付和向世界汇款。去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棋在一项针对当前跨境支付结算市场热点的活动中,划了几条“无证驾驶”的红线,引起了支付行业和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关注。孙天棋认为,跨境交付模式下的金融服务更加开放是大势所趋,他强调金融必须获得许可,金融许可必须有边界。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跨境支付迎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根据人工智能媒体咨询数据,2018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9.1万亿元。根据《支付百科全书》,第三方支付企业中包括两大巨头在内的30家支付机构已经获得跨境支付试点资格。目前,只有10多家跨境支付机构获得了牌照,其余仍处于试点阶段。
附件是前30家跨境支付试点机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