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凯威是中国著名的金融评论员,中国地方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有一次,央行副行长陈在第五届金融街论坛上发表讲话,提出当前金融领域有三大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一是货币供应量和杠杆率问题;二是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有效监管;二是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虽然金融业的三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在货币政策调控和宏观金融管理的新要求下必须解决的,但笔者认为,解决金融业快速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的问题应该是核心问题和当务之急。因为金融业的最大目标和本质是不断提高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如果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能因为商业的快速发展而得到提高或降低,那么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本身就没有意义。而这种金融发展将失去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最终会变成幻灭的海市蜃楼。
从目前来看,金融业无法正确处理经济与金融的关系,过分强调自身利益,无法抵御各种高利贷的驱使,呈现出业务快速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足甚至退化的趋势,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服务节奏落后。近年来,无论是在银行信贷还是资本市场融资方面,金融业都有“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受重视”的趋势。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条件和实际需求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使得为实体经济融资既困难又昂贵。其次,资本流动的方向跟不上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支撑方向错位。在高利率的驱动下,金融机构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都面临着严重的资本未实现现象,导致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杠杆化和高泡沫的倾向,使得中央政府难以实施各种金融政策或被“截留和挪用”:一方面,实体经济陷入“资金饥渴”的困境,另一方面,金融泡沫也推动了中国工业经济泡沫的加剧。
同样,金融服务模式与实体经济的客观现实脱节,导致服务效率不足。在这方面,银行机构尤为突出。几乎所有的实体经济都按照大型国有企业的要求,实行“全面”和“严格”的抵押贷款担保制度,过于强调防范自身风险。实体经济大多是私营中小微型企业,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一些成长中的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品。正因为如此,大量中小微型企业被挡在银行信贷大门之外,导致银行贷款难和企业贷款难的尴尬困境,极大地抵消了银行信贷的有效性。最后,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征不相适应,导致服务不准确。目前,金融产品的创新可谓日新月异。特别是,中间业务金融产品有成千上万个品种,平均每天有数百个品种诞生。然而,经过仔细研究,它们大多是针对中小型实体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的“创新发明”。无论是银行信贷市场、金融产品还是资本市场融资法规中的贷款类型,都有向大型国有企业倾斜的迹象。此外,中间业务或财富管理产品通常价格昂贵,实体经济难以承受。这样,金融服务手段就跟不上了
显然,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恶化的问题应该是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否则,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将失去意义。此外,金融业的繁荣不仅不可持续,还会加剧金融泡沫和风险,导致社会和经济资源的严重错配。从目前来看,金融业应该从四个方面努力,确保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而迅速提高。一是切实端正经营指导思想,在重要任务面前支持实体经济,完善金融服务问责制。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摒弃高利贷驱动的意识,遏制资本的“去现实化”,回归金融服务的标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改变与实体经济“生死与共”的信念。同时,要消除金融服务家族的概念,对大型国有企业和小微企业一视同仁,使实体融资环境逐步走向生态化。二是要转变金融创新方向,以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为唯一标准,检验金融创新是否符合时代要求,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也就是说,在金融产品创新中,要放弃以自身利益为重的做法,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科学论证,把握实体经济需求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或困难,使创新围绕需求,创新围绕破解融资瓶颈,使金融产品创新生机勃勃。 有效改变实体经济融资和昂贵融资的困境,乐于接受实体经济,促进金融创新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第三,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商业模式,以满足在“指挥棒”面前实体经济的融资特点和能力,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即从根本上改变银行信贷服务模式和资本市场融资模式,进一步降低信贷服务准入门槛,大力培育实体经济诚信意识,逐步由完全依赖抵押贷款向信用模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问题。与此同时,资本市场进一步降低了新三板、二板和中小板的门槛。以企业的成长潜力、企业的诚信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的主要参考值,大大提高了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能力,增加了实体经济的金融融资。第四,要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把重点放在国家主要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上,提高金融服务的灵活性。即以国家战略规划为重点,积极配合产业政策,优先支持“双创”、“一带一路”等重点社会经济领域的产业项目。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融资链的薄弱环节,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同时,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切实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出口结构升级,严格控制“两高一盈”等国家限制产业信贷投放,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防止盲目重复建设,提升金融业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