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产业发展迅速。相关机构的调查发现,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一些野生动物养殖场不仅被怀疑为获取野生资源牟利,还对周围的水、土壤、空气等环境造成污染。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流行病在总量、范围和程度上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019年浙江林产品质量检测站和浙江野生动物保护站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约有1500家人工野生动物养殖企业,分布在11个城市的89个县(市、区),年产值约50亿元。
浙江省林产质量监督站高级工程师刘洋表示,由于缺乏对养殖场选址和建设的具体量化要求,以及原始的综合污水处理方法,造成了周边水、土壤、空气等环境污染,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疫病在总量、范围和程度上都呈现上升趋势。
在贵州,调查人员发现仅竹鼠养殖企业就多达1500家。全国有近万家企业和农户从事人工竹鼠养殖,占南方地区的99%,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
云南森林自然中心的专家肖俊在《林业调查规划》(2018年2月)中写道,截至2017年6月,云南省共有1969家野生动物养殖企业,1769家企业拥有《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分布在各州市。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云南省人工养殖野生动物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为28亿元,总面积约15万公顷,从业人员9200余人,其中初级以上技术人员2500余人。绝大多数企业主要从事生产经营,占97%以上,品种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节肢动物。
肖俊表示,2017年上半年,云南省野生动物繁育单位数量从2000年的81个增加到1969年的17倍,100多种野生动物被用于人工繁育。
根据第二次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肖俊等专家发现“在繁荣的背后,还有很多问题”。从事野生动物种群恢复的育种单位或企业数量少,恢复育种品种数量少,与云南省野生动物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符。30多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和近60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用于利用自然进行养殖,但养殖物种数量不大,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有些物种的养殖和利用与《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内容相反。一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人工繁殖目的不明,有被吃掉的嫌疑,如黑斑羚、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腹锦鸡、壁虎等。一些国家保护动物的原产地被怀疑是野生物种,但它们被用作食物,如麂和平胸龟。
此外,农业企业在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的情况下跟随农业潮流,导致亏损。有些种类的市场很小,但养殖种类和养殖单位的数量很大,如蛇、竹鼠等。
肖俊说很难监督饲养条件和计算农场数量。这为一些农民提供了一个“漏洞”机会,比如穿山甲和黑斑羚的繁殖。一些农民无法计算放养的动物数量以逃避监管,其他人夸大并报告人工繁殖的数量,并怀疑从未知来源(主要是野生种群)获取动物。不科学的繁殖,尤其是繁殖种群依赖于野生,这加剧了物种在野外的生存压力。一些物种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经成熟或基本成熟,但繁殖成本高,且有捕捉野生资源牟利的嫌疑,如斑鸠、观赏鸟、带刺蛙等。
t的评估结果
肖俊表示,目前人工养殖行业的行政许可与人工养殖行业的管理政策相冲突,即“你先提出来,然后我们再看以后能否提出来”。这种管理有很多缺点。此外,人工养殖场所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是疫病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引起各地区的重视。调查甚至发现,候鸟迁徙的重要地区已经建立了候鸟养殖场。
据第一财经记者报道,许多地方都存在野生动物人工繁殖管理粗放、监管不力的问题。
贵州省余庆县检察院最近调查了辖区内40个人工野生动物养殖场,涉及野生动物25765头。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农户办理了备案手续,其余单位和个人没有办理相关的驯养繁殖手续。但是,余庆县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作为法定的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没有及时履行对野生动物人工繁殖的监督管理职责。在一些地方,人工养殖许可证是尽快颁发的。
据《贵州日报》3月2日报道,2月28日至3月1日,由国家林业局贵阳专员办公室和贵州省林业局组成的研究小组在黔南州荔波县进行研究时,当地政府承认在野生动物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管理、检验和检疫滞后和违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