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信用风险!保护银行资产的三道防线

2020-06-16 16:52  来源: 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

信用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常见风险之一,也是最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控制信贷风险涉及商业银行的诸多环节:客户经理的贷前调查、信贷分析师的信息整理和风险预判、信贷审批人的风险评估和信贷决策、运营部、业务部和风控部共同完成的贷后管理。

如果信用风险管理做得好呢?下面是一个简要的分析。

01

贷款前调查

贷前调查是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火墙,它以市场拓展和风险防控为基础,以风险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首先,通过前期掌握的贷款申请人的相关信息,可以对贷款主体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审查。所有信息透明系统和网络渠道,如“银行信用系统”、“人民银行信用系统”、“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系统”、“国家法院被执行人查询系统”、“国家法院失信被执行人查询系统”、“中国司法文书网”及相关应用软件均可使用。询问贷款人是否涉及私人融资、法律诉讼、集团隶属关系、担保圈、担保链、跨行业经营、主营业务不明确等显性、隐性和潜在风险信息。并对贷款人做出明确的判断。

其次,对申请人收集的基本材料进行风险审查。由于近两年来全球市场的变化,国有企业登记做了适当调整,对经济形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宏观调控。许多企业的注册资本都是认购制度的产物。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贷款人财务制度的审查。通过查询进项、销项增值税发票、公用事业、发货及采购订单、各银行交易明细等辅助数据,可以大致推断出贷款人销售收入的合理部分是否存在异常信息,财务报表和纳税报表是否存在异常信息,并收集与注册资本相关的会计数据,以证明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数据是否真实。

最后,“调查报告”的写作以合规为主题,自上而下贯穿始终。从审查风险的角度来看,报告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通过申请人提交的基本信息、关键信息、融资担保、各种财务信息、贷款的合理使用、担保措施等信息,全面揭示存在的风险。通过风险的类型,如政策风险、行业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分析申请人是否符合准入条件,并对风险做出主观乐观的判断,从而为贷款审查提供准确、充分、全面的可用信息和依据。

02

信用审查

就风险重要性而言,贷对贷审查是风险准入的第一道防火墙,也是风险防范的第二道防火墙。

从近两年产生的不良贷款来看,由于“贷前调查”岗位责任的缺失或某些因素的影响,上报的信用信息和调查报告信息不多,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比比皆是,导致贷款审查或多或少的误判。

贷款审查作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不完善的信贷数据,要求客户经理根据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规章制度,及时对“贷前调查”获得的信息进行补充和审查,以确保信贷数据、财务数据和调查报告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对于风险披露、披露、判断和处置的不良报告,应进行现场调查并逐项检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与客户经理补充的信息进行比较将在“审查报告”中得到反映,为“贷款审查委员会”和“授权签字人”提供有力支持。

03

风险批准和贷后管理

根据信用证提交的分析报告

一个好的信用分析师或风险批准者需要做他的功课,问相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因为商业银行信贷的最终目的是在可控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最大化。

贷后管理是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有人曾经这样定义它:贷后管理=贷前调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贷前审查

贷后管理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跟踪检查、定期检查、五级分类、风险预警和债权验证。五级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是衡量贷款风险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一旦借款人的财务指标发生变化,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矛盾将能够直接判断借款人近期的风险状况,为风险预警提供依据。

此外,通过设定贷款的限制性条件来实现对贷款后用途的监测。常见的监控方法包括定期收集报表、合同、发票和相应付款的签发文件。客户经理和信用分析师除了跟踪贷款流向外,还应定期收集财务数据、电话访谈和实地考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变化,及时向风险审批部门报告异常情况,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