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能智囊团将在今年后恢复工作一些工人还没有来但是机器人已经来了

2020-02-27 14:56  来源: 原子智库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如何?机器人能缓解民工短缺吗?机器人市场呈现什么样的产业模式?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1000.jpg

文/涓健主编/杨

Produces |腾讯新闻*原子智库

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得湖北这个拥有——万农民工的劳务输出大省暂时无法重返工作岗位,加剧了持续多年的“用工荒”局面。浙江、广东等地采取了“抢人”的手段。

与此同时,机器人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加速了已经在高速车道上的中国机器人的应用。毕竟,在从“世界工厂”到“智能制造”的产业升级过程中,经济增长必然会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依靠人力资本红利。弥补技术人才的短缺是中国进入中高端制造业的唯一途径。

那么,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如何?机器人能缓解民工短缺吗?机器人市场呈现什么样的产业模式?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尽管“以下为正文:”疫情尚未结束,但随着新确诊病例的减少和恢复劳动的压力,想象中的“抢人”战争已经在各地开始。除了租车、火车和包机,各地的返岗补贴政策令人眼花缭乱,包括报销差旅费、寄钱和在各地定居的奖励积分。

“抢人”和“劳动力短缺”不是由今年的疫情引起的。事实上,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自2004年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以来,每年春节过后,当人们又开始工作时,都有各种地方争夺劳动力的好戏上演,但今年的疫情更为严重。

如果“抢人”只是人力资源的零和游戏,那么“以机代人”已经成为许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战略选择。

2月18日,美的集团在互动平台上透露,计划将机器人的使用密度进一步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达到625个机器人/万人。

机器人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自动化发展程度的标准之一。625单位/万人是多少?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2016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机器人密度为77个机器人/万人。其中,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韩国,每万人中有631个机器人。其次是新加坡、德国、日本、瑞典、丹麦、美国等。中国排在第23位,68台/万人。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的机器人密度计划到2020年达到150台/万人。

虽然中国机器人的使用密度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人惊叹。据中国电子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6.8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57.3亿美元,服务机器人2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7.5亿美元。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占据全球三分之一的份额。服务机器人和特殊机器人市场也在加速崛起。

可以说,美的集团的声明背后,是传统企业一个接一个地布局机器人产业链,加速中国智能制造领域升级的缩影。

Memey收购Kuka

Meimei于2003年开始引入机器人,并于2015年正式宣布进入机器人行业。2015年8月,美国投资4亿元人民币,与安川电气(Yaskawa Electric)合资成立了两家子公司,涉足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领域。

美国进入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是收购了“四大机器人家族”之一的33,354德国KUKA。2016年5月,美国宣布将斥资292亿元收购库卡公司94.55%的股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最大的跨境收购。2017年2月,美的宣布收购以色列运动控制公司伺服技术公司50%以上的股份,以进一步补充其机器人产业链。

Kuka公司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埃隆·马斯克被称为科技狂人。在特斯拉的生产车间,几乎所有的生产工作,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装配,都是由机器人完成的。冲压生产线、车身中心、烤漆中心和装配中心,这四个主要制造环节总共有150多个机器人参与工作,全部来自库卡公司。

美的集团收购库卡机器人公司,除了看好工业机器人市场外,还与美的集团自身的产业战略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电器巨头,美的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美的集团开始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据数据显示,美的集团空调部门的员工数量减少了2万多人,收入增加了200亿元,这要归功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美的表示,美的事业部已经完成了50多个自动化项目,广泛应用于焊接、搬运、码垛、视觉检测等诸多方面,有效提升了美的集团的智能制造水平。到2018年底,它已经将机器人的使用密度提高到200台/万人。

据了解,美的将向库卡在中国的子公司注资,并联合成立三家合资企业,以拓展其在工业机器人、医疗保健和仓储自动化三大领域的业务,以满足中国市场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保健、智能物流和新零售领域的快速发展需求。美的集团的战略愿景是将自己转变为一个涵盖消费电子、暖通空调、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的技术集团。

传统行业巨头规划机器人产业

美的只是众多规划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的传统制造企业之一。格力、海尔、富士康和其他制造业巨头也在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积极竞争。他们根据自己对制造业升级的需求,孵化了一个新的智能制造业务部门。

就连饮料巨头娃哈哈、房地产公司碧桂园和其他行业领袖也“越界”进入机器人行业。

娃哈哈在2013年开始研发机器人。到2015年,公司已完成系列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和平面机器人的研发,用于饮料生产线上产品的包装、码垛和物料输送。

现在,在娃哈哈的饮料生产线上,大多数过程都是全自动的。据报道,娃哈哈成功开发的工业机器人不仅服务于其80多个内部分支机构,还销往国外。2019年3月,娃哈哈成立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加快机器人产业布局。

以乡村花园为例。2018年初,原法努克中国执行副总经理沈刚加入碧桂园,担任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机器人经理。同年9月,碧桂园正式宣布博志林机器人成立。它计划在五年内投资800亿元,引进1万名全球科技精英。它将在顺德建造一个10平方公里的机器人谷。实现从人才培养到核心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的产业生态循环,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用机器人建造房子不再是梦想。碧桂园透露,在碧桂园总部第三期的施工现场,十多个原型施工机器人将进行不同工序的施工演示。墙板安装机器人可以抬起墙板,室内喷涂机器人来回喷涂墙面,地面找平机器人实现混凝土地面的高精度找平。

在传统行业领先企业的机器人布局背后,一个普遍的考虑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更换机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另一方面,娃哈哈、美的、格力、碧桂园、富士康等公司很难突破传统的主营业务。该行业的上限现已确定,迫切需要找到突破。智能制造正在兴起,显示出其巨大的市场空间。

2017年,家用工业机器人已经服务于国民经济的37个主要部门,并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计算机、通讯等行业

就数量而言,2013年中国销售了3.66万台工业机器人,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和销售国。2015年,中国销售了6.85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销售的24.7万台工业机器人的27.7%,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2017年,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销量达到138,100台,同比增长58.7%,这也是增长最快的一年。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已经达到154,400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国内机器人加速发展,而外国投资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行业4.0和“2025中国制造”等政策的指引下,传统行业的领军人物已经进入机器人行业,这只是中国机器人行业全面展开的一个剪影。在政策、资金和企业的支持下,中国机器人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机器人工业园已经在全国迅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8年2月,共有65个机器人产业园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许多省份都有一个以上的机器人产业园落地。例如,在江苏省,有五个城市昆山,张家港,南京,常州和徐州“配备”机器人工业园和海安机器人城。

甚至一些县已经开始规划机器人工业园。例如,江西省九江市幸子县、重庆市璧山县、安徽省肥东县、河北省固安县和香河县都在积极筹备建设机器人工业园。

地方政府也为机器人工业园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比如预期的年产值和投资额。哈尔滨和青岛都将建设目标定为北方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基地。抚顺提出到2030年建成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的愿景。

由于机器人的发展与该地区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密切相关,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布局在地理上呈现出四大区域。

环渤海、京津冀、沈阳等地方产业的重点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集成应用、技术咨询等。泛长三角地区已经在上海、昆山、张家港、南京和常州形成了一批专业机器人工业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专注于机器人本体研究和制造,深圳擅长伺服驱动和控制器,佛山东莞专注于机器人系统集成和应用。在中西部重点地区,产业集中在武汉、重庆、芜湖等地。

在工业园区的帮助下,从事机器人研发的中国企业数量激增。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机器人企业总数为6,472家。其中,广东省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1306家,居全国首位。长三角经济圈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2309家,占机器人企业总数的35.68%。

一批实力雄厚的本土企业脱颖而出:机器人机器上有“中国四小龙”,即宋新机器人、伊斯顿、新世达和托斯塔;减速机行业有苏州格林、南通振康等领先品牌。伺服电机包括汇川、达美和伊斯顿。该控制系统的制造商有高古、卡诺和麦科马克。可以说,国内机器人产业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生态链的布局。

虽然国内机器人企业数量众多,但仍处于低端本土品牌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的阶段。外国品牌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占到70%以上。核心组件是本地企业的短板。

工业机器人三大技术难点核心部件是:控制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分别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15%、20%和35%。目前,中国85%的减速机市场、90%的伺服电机市场和80%以上的控制系统市场被海外品牌占据。

以成本最高的减速器为例。目前,日本企业占据了大部分精密减速器市场。目前,国外机器人在减速器上的成本在150,000到200,000英镑之间,而在国内的成本约为300,000英镑。外国大型制造商c

尽管前路艰难,但汇川科技(伺服)、艾斯顿(控制系统)和中大德(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快速发展的独立品牌已经在中国出现。未来进口替代空间值得期待。

“机器替代”急需人力资源升级

机器人行业本土化的一个重要优势是降低成本。

2019年初,顺德机器人制造商天泰机器人发布了一款四轴SCARA工业机器人,市场价格仅为1.5万元,引起了业界的强烈抗议。此前,大多数类似产品的价格都在30,000英镑以上。许多同事认为天台的举动将引发一场价格战。

在此之前,同样定位为经济型工业机器人的广东企业勃朗特,通过其核心部件的本地化实现了6轴机器人28500元的裸价,并通过应用厂商销售模式实现了2018年4.52亿元的收入和4355.1万元的净利润。

无论是天台还是勃朗特,他们对低成本机器人策略的共同观点是“为中小企业赢得世界”:通过可接近的价格,原来的“高科技”机器人将被从神的祭坛上拿走,中小企业将有能力负担和使用它们。只有这样,国内机器人行业才能真正实现爆炸式增长。

不管低成本策略能否成为家用机器人的出路,它确实击中了中小型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要害: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昂贵。特别是,一些高工资的又硬又脏的工作很难招聘,而且对机器人的需求也很迫切,比如卫生洁具、陶瓷、家具和其他企业。为了将工人从有毒有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购买机器人来完成上釉、上漆、抛光、搬运等工序已经成为更好的选择。

如果你计算一个经济账户,机器人有更明显的优势。假设工人的月薪是3000元,加上福利,每人每年的成本至少是40000元。如果换成10,000多个机器人,成本可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收回。这并不是说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人类。这对企业非常有吸引力。

那么,“机器替代”会减少就业吗?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根据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所2019年12月18日发布的《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报告》,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使用机器人的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比例从2008年的12%上升到2017年的37%,10年间快速增长了约25%,表明中国约40%的制造业劳动力可能受到机器人使用的影响。数据显示,机器人的使用已经取代了9.4%的初中及以下雇员,而大学及以上雇员的数量增加了3.6%。

该报道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人的使用正在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机器人将取代部分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机器人的使用,企业的效率将得到提高,这将鼓励企业扩大规模和招聘更多的人。一般来说,这两种效应会相互抵消。

那么,“机器替代”会缓解劳动力短缺吗?

也不乐观。由于工业机器人属于新兴领域,需要更高的专业化和技术水平,劳动力市场上仍然缺乏具有工业机器人设计和编程、安装调试、维护等相关经验和技能的专业技术工人。在某种程度上,目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机器人消费市场的瓶颈。

也就是说,虽然机器的更换减少了劳动力需求,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将凸显专业人才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提出“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要求,重点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强调农民工是培养技术人才队伍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技能水平的形成和提高对缓解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技能短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

这篇文章的版权属于“原子智囊团”的公众号。如果你需要重印,请在文章末尾留言,只有在得到许可后才能重印。请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作者和编辑。

1000.jpg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